張家界土家族的特色節慶 |
來源:張家界旅游網 | 作者:佚名 | 編輯:cdzjsuji.com | 訪問次數:次 |
|
澧水流域土家族的節日較多,除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還融合了土家特色節慶。每年自元宵佳節起,農歷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節日,土家人都要隆重歡慶,形成了獨具土家風情的特色節慶。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永定區每年都舉辦大型元宵燈會, 市民游客既可觀燈,又能賞戲。龍燈、獅子燈、高煌燈、花燈戲、陽戲、擺手舞、打溜子、三棒鼓等土家文藝節目,一一上演。每年元宵佳節,市城區燈光璀璨,游人摩肩接踵,徹夜難眠。
農歷三月三這天,土家人要做蒿子粑粑。土家歌謠有唱:“三月三,蛇出山。做蒿粑,扎蛇眼。”據說這天吃了蒿子粑粑,全年就會少遇到蛇,即便碰見,蛇也會聞蒿生畏,躲進洞里。蒿子粑粑的外形有枕頭形、三角形和“馬打滾”等,內餡有芝麻粉、黃豆粉、綠豆粉等。待粑粑出鍋,在碗里裝上三五個,擺上茶盤,放在堂屋的大桌上,先敬祖先,然后才動手吃。“三月三”這天,土家人會在擺手坪,高唱擺手歌,跳起擺手舞。據說,“三月三”也是土家族的情人節,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可以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農歷四月八日,是土家族傳統大節,這一天,土家山寨殺豬宰羊,設宴過節。 關于四月八節日,有兩種說法。一說“四月八”為牛王節,即土家人祭祀牛王菩薩的節日,因而土家人還有“四月八,牛歇枷”的說法。傳說牛王本是天上的神靈,心地善良,關心民間疾苦,后來觸犯了天條, 玉帝惱怒把他貶下凡間,讓他幫人拉犁耙地,罰他吃草料。四月八日,是牛王下凡的日子。牛王下凡后,老老實實幫人做事,任勞任怨。為了感激牛王的萬般恩情,這一天無論農事多忙,土家人都要讓耕牛歇枷休息一天,并把牛欄打掃干凈,給牛上嫩草、煮稀飯、喂甜酒沖雞蛋,還要拿出梳子,從牛頭到牛尾,給牛梳理皮毛。這時候,主人還輕輕地唱起《祝牛王》詞。牛通人性,主人念《祝牛王》時,老牛眼里常常淌下淚滴。還有一說“四月八”為土家人嫁毛蟲的節日。這天,土家人用紅紙寫上咒語,“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到青山去,永不回我家。”然后貼在自家房屋墻上,同時還在畜圈、雞籠旁貼上驅瘟逐邪的神符,在豬欄、谷倉門上貼上“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聯語。
到了農歷六月六,土家人要過曬衣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這一天,是土家英雄覃垕王的殉難日。據說明朝初年,徭役十分繁重,慈利安撫使覃垕便率領土家先民起義。洪武三年,覃垕聯合大庸、桑植、永順、鶴峰等“十八洞蠻”,攻陷慈利州城,明太祖朱元璋先后派遣楊璟、周德興率領官兵鎮剿。覃垕率軍退到大庸茅崗一帶,由于起義軍孤立無援,覃垕被俘,被押送南京,于洪武五年農歷六月六日被剝皮致死。民間傳說,覃垕蒙難那天,京城天昏地暗,他身上飛出兩條金龍張牙舞爪,直撲金鑾寶殿。皇帝嚇得要死,立刻傳下御旨:“把覃垕的皮扎成人像,穿上龍袍,每年讓他坐位一天。”自此以后,每年農歷六月六,土家山寨家家戶戶都要曬棉衣、棉絮以及書籍,象征為覃垕王“曬龍袍”,形成了“六月六曬龍袍”習俗。這天,家家戶戶辦酒肉,做豆腐,共度節日。近年來,永定區多次舉行土家族六月六民族文化節,土家族人祭祀祖先,演茅古斯,玩潑水龍,跳擺手舞。
農歷七月半,土家人要過吃新節(又叫祭祖節)。每年這天,土家族人備酒肉,煮新米,炒茄子、豇豆等新鮮蔬菜,請出嫁女兒、女婿、外孫回娘家過“吃新節”。農歷七月,“新老亡人”回家看望。七月十五傍晚,土家人要在房屋門外坪地灑些酒,端碗飯,燒堆錢紙,祭祖先,土家族人有“年小月半大”的說法。
八月十五,中秋節,土家族人又稱“送瓜節”。每年八月十五,土家族人包葉兒粑粑,女兒、女婿給岳父、岳母拜節。據清《嘉慶慈利縣志》記載:“有未得嗣者,是夜,親朋覓瓜,張燈鼓吹,迎至其家,名曰送瓜。”說的就是土家族八月十五“偷瓜送子”的習俗。據說,如果哪家的媳婦三五年還不生育,不僅他們自家人著急,整個村寨的人也為他們著急。于是人們就在八月十五夜晚,派出幾個機警靈活的小伙子偷來一個冬瓜,把它挖空,里面灌水,然后偷偷地放在未育夫婦的床上,收在被窩里,送瓜人躲在周圍。待小兩口揭開被窩時,冬瓜被翻動,瓜里的水潑灑出來,弄得滿床都是。夫婦不僅不責怪,反而覺得這是關愛。送瓜人見到此狀,便會捧腹大笑,其中自有一位后生捂著鼻子,學著嬰兒啼哭幾聲,接著眾人同唱《恭賀詞》:“哭一聲,喊一聲,冬瓜引出小郎君,觀音娘娘來送子, 保佑你家有嗣根。”這時,面帶喜色的公婆就會把送瓜人請到家里做客,好好招待。次日早晨,未育夫婦將瓜煮熟吃掉。經過送瓜之后,有的人家真的生了孩子。
說起土家節慶,不能不說土家族的“過趕年”。趕年,即比漢族人提前一天過大年,月大在農歷臘月二十九日過大年,月小在農歷臘月二十八日過大年。傳說明代嘉靖年間,土家人正準備過年,朝廷征調土家將士趕赴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為使奔向戰場的土家官兵過年再走,土司王下令提前過年。后來,土兵同朝廷將士一起把倭寇打敗,并榮立“東南第一戰功”。清代《長樂縣志》記載:“容美土司后,則在除夕前一日。蓋其先人隨胡宗憲征倭,于古歷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倭不備,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風。”現在,土家族人過趕年時,全家老少團聚、同桌吃飯,叫做“團年”。過趕年時,家家戶戶蒸甑子飯,煮“合菜”(又稱賀菜)。據說當年土家官兵一起過年,人數眾多,必須架甑子蒸飯,沒有時間炒菜,于是將豬肉、豆腐、蘿卜、白菜、青菜、粉絲等,合在鍋里煮成“合菜”。吃團年飯時,土家族人關著自家大門,不準外人進來。半夜三更后,開始吃飯,吃到天亮,預示來年興旺發達。臘月三十,土家族人白天為祖墳送亮。除夕之夜,燒旺火“守歲”,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土家族過趕年”于200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尋訪心情] 讓節慶文化更濃列些
一方地域的文化,大多通過節慶形式表現出來。可以這樣說,無節慶,文化則易被遮掩。如果說我們還能解讀到一些先民的歷史和財富的話,恐怕節慶是個很有效的方式。
有很多人感嘆,當下節慶的氛圍越來越淡,逢年過節,吃飯聚餐,扎扎實實走過場,僅此而已。如果沒有節慶,文化便容易被人淡忘。如果不能親身參與到節慶活動中去,那么便不能體味到其中的文化之韻。當我采訪土家族的特色節慶時,有一些是我不曾聽說的,老師說,“因為你太小。”是啊,于我一個80后而言,和土家先民生活的年代相隔甚遠,如果沒有節慶,文化則依靠口耳相傳,我聽聞的則只能是滄海一粟而已。那么,那些相對更年小的人呢?
節慶與文化,相輔相成,一如皮與毛的關系。讓節慶文化更濃烈些,也許曾被遮掩的文化也能熠熠生輝。 |
相關文章 |
|
我要說兩句 |
|
|
|
|
熱門線路推薦 |
|
|
|
|
|
|
|
聯系我們 |
湖南西部(張家界)中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旅行社許可證號:L-HUN-08017
手機/微信: 13307447877
E-mail: zjjxs@qq.com
地址:湖南張家界市永定區華天城鉑金公寓六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