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勛 |
來源:張家界旅游網 | 作者:佚名 | 編輯:cdzjsuji.com | 訪問次數:次 |
|
崢嶸歲月——陳能寬 陳能寬,1923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慈利縣江埡鎮一個山溝里,在青少年時代飽嘗了民族危亡的恥辱,日益高漲的抗日呼聲不斷地激勵著這位熱血少年,他立志要找一條“救國之道”。他拼命學習,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知識報效祖國。陳能寬在常德雋新中學讀初中,他對幾何學十分著迷,受到該校一位幾何老師的很大影響,為他日后進行金屬結構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1939年初中畢業后,他以最高總分考取有獎學金的長沙內遷沅陵的雅禮中學。高中期間,他的英語和理科成績都很好,1942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入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通大學)礦冶工程系學習。1946年大學畢業后, 他到天津煉鋼廠當分析員。這是一個剛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的大廠,但當時的工廠煙囪不冒煙,面對這樣蕭條落后的工業,陳能寬不免黯然神傷。那年,留學考試剛好恢復,他和妻子裴明麗(唐山交大土木系畢業)考取了有政府支持的自費留學,抱著“救我中華”的熱切愿望,于1947年到美國深造。
旅居美國期間,他借助獎學金只用了3年時間,就在耶魯大學獲得了物理冶金系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正當他學成準備回國時,中國被迫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使他有國難回。他先受聘于美國巴爾的摩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后又到匹茲堡的西屋電器公司作研究員。在美期間,他經常與進步學生聯系,1949年被選為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第一屆干事、留美科協學術小組聯絡人和耶魯區會的負責人,為動員留美人員回國做了大量工作。陳能寬多次受到美國移民局官員的盤問,并對他施加壓力。在壓力下,陳能寬更積極參加許多留美華人愛國聯誼活動。直到1955年秋,中美兩國在日內瓦達成“交換平民及留學生”協議,他才真正有了歸國的希望。有些美國朋友對他急于回到貧窮落后的中國不解,他說:“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她。這種誠摯的愛,就象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正如魯迅的詩句所說:我是‘靈臺無計逃神矢’呀!”。陳能寬終于在1955年11月25日,帶著全家大小乘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從舊金山經檀香山、日本、菲律賓、香港,于12月16日抵達深圳,實現了回國愿望。 1956年起,陳能寬先后到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后改名物理所)和中國科學院金屬所任研究員。盡管各方面條件都十分艱苦,但他感到“給自己做事的幸福”。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會見留學回國學者時,高興地對他們說:“你們這么年輕,回來給祖國做事太好了!”。
1960年夏季的一天,陳能寬奉調到二機部。“陳能寬同志,調你到二機部9院來是想請你參加一項重要的國家機密工作,我們國家要研制一種‘新產品’,我們想讓你負責爆轟物理工作…”。這是李覺將軍和錢三強、朱光亞等專家同他首次會面的一席話,使陳能寬立刻猜中了‘新產品’的含義。他想自己原本是搞金屬物理的,可從來沒有搞過原子彈。但在場的人解釋道:“調你來沒有弄錯。我們中國人誰也沒有研制過原子彈。人家說我們中國人10 年、20年也休想把原子彈造出來,我們應當有志氣。” 陳能寬為了國家的利益,從此隱姓埋名達四分之一世紀。多年的科學積累和刻苦鉆研,使他很快進入了爆轟物理的前沿,并逐步開拓了中國的爆轟物理專業。陳能寬率領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的攻關隊伍,在化工技術、聚合爆轟設計技術、“增壓”技術、材料狀態方程和相應實驗測試技術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63年陳能寬率領一支更大的年輕的攻關隊伍進軍青海核基地。這時,剛到“不惑之年”的陳能寬已被任命為實驗部主任和“冷實驗”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在他的領導下,相繼取得為進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核試驗所必不可少的成果。1964年2月陳能寬被任命為二機部9院副院長。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他馬上又投身于原子彈的武器和氫彈的攻關工作。 陳能寬被選調至二機部9院后,歷任研究室主任、實驗部主任、副院長、院科技委主任和博士生導師。在20余年的漫長歲月里,陳能寬“不辭沉默鑄金甲,甘獻年華逐紫煙”。1982年,由他領導進行的“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獲得全國自然科學一等獎。1984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986年、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6年他同鄧稼先一起,作為國家級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領獎代表,登上人民大會堂主席臺,接受國家的最高獎勵。1980 年,陳能寬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6年,陳能寬被任命為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1987年他出任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領域的首席科學家。先后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8年,陳能寬兼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他的任務越來越重,從核到非核,從軍用到民用,從近期到長遠,對中國國防科技領域的發展戰略研究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見解,為90年代,中國建立軍民結合新體制作出重要貢獻。陳能寬于1997年6月15 日在第4屆全國激光科學技術青年學術交流會上提出:“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時至今日,面臨著“復雜”的環境中的挑戰,促進學科間的碰撞、交叉與融合,促進整體性認識,激發科學新思想,已是中國科學家需要再思三思的問題”。
他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自1964年起,他先后任第3、4屆全國人大代表,第5、6、7、8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0年6月至1955年6月期間,陳能寬先后受聘于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機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員2年,助理教授3年,從事金屬物理研究。 當時,金屬物理學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金屬宏觀特性的微觀機理研究正在深入,金屬晶體塑性形變和位錯理論已漸趨成熟,但還缺少細致的直觀檢驗驗證。 陳能寬以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睿敏的思維遨游于金屬晶體空間,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從他在這一時期公開發表的學術論著中不難發現,他對待科學研究,甚至于對待人生的嚴肅和執著求索的一貫宗旨和信念,實際上發軔于這一時期。在這期間,陳能寬曾與3位美國學者發表多篇論文。陳能寬與R.Maddin合作發表了“金屬單晶體范性形變的幾何學研究”,他們觀察到室溫下體心立方金屬鉬變形后的亞結構,有別于鋁、銅、鎳等面心立方晶系的結果。陳能寬與R.B.Pond合作共同發表了“鋁中滑移帶的動態形成”;與K.T.Aust共同發表了“取向差對鋁雙晶體范性形變的影響”。他與R.B.Pond合作發表的金屬晶體中滑移線傳播的微觀電影顯示是金屬物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創舉,陳能寬在美國金屬學會學術會議(1952.10)上宣讀這一論文后,當即引起了《紐約時報》科學記者的重視,迅速給予新聞報道。W.T.Read主編的《晶體中的位錯》和Charles S.Barrett等主編的《金屬結構》(結晶到方法、原理和數據)等專著均引用這些結果。1955年6月,他應物理學家C.Zener的聘請,到西屋電器公司研究實驗室任研究工程師。 回國后,為適應經濟建設急需,陳能寬的大部分研究內容偏重于能較快得到應用者,他與合作者周邦新等研究人員進行了硅鋼片的加工結構與再結晶結構的研究,并在鐵硅合金中獲得立方結構的形成,發表了“鐵硅合金中立方結構的形成”等論文。1959 年,陳能寬和金屬所李薰、龍期威等曾提出“建立晶體缺陷和金屬鍵統一的金屬強度理論”的建議。1960年3月,陳能寬和陶祖聰受中科院委派赴前蘇聯學術考察2個月,就金屬強度等方面的問題與蘇聯同行進行詳細有益的交流。
隨著原子彈、氫彈相繼研制成功,9院在核武器科技高峰的攀登上卻沒有停頓。陳能寬把注意力集中在核武器的進一步安全、可靠、小型、輕量等方向上。他通過調研分析,力主開展中國新一代起爆方式;支持不同相態特種材料的充分利用;參與“外套”與“內容物”適配性和相容性研究。他也不放過看似細小卻很關鍵的技術細節,例如金屬與炸藥的粘結,武器化工程因素對核武器動作的可能影響等…… 1966年10月,“東風二號”導彈從酒泉基地起飛,攜帶原子彈彈頭在羅布泊上空核爆炸,驗證了原子彈中的各種精巧部件確能隨彈道飛行惡劣環境的考核。為了確保沿途居民絕對安全,國家采取了興師動眾的疏散措施。試驗成功之后,周恩來總理希望9院能尋找和創造一種替代方法,不用真正的核爆炸,但又能嚴格考核核裝置在飛行環境下的各項性能。 早在設計中國第一個原子彈初期,王淦昌、陳能寬等人就有一項“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的物理成果。這一成果也包括一種可能途徑,即通過非活性材料的爆轟,來判定換上活性材料后能否實施正常的核爆炸。 然而,要把這一思想應用于體積嚴格受到限制的彈頭上,需要設計特殊的遙測系統,這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工程。這時的陳能寬已是主管武器研制的副院長。他與龍文光、俞大光等帶領一批工程師和電子學家,組成默默無聞的攻關隊伍。從失敗到成功,從炮場到導彈靶場,歷經十余春秋,周總理所期待的“替代方案”終于被我們完全掌握。70~80年代,中國核導彈從近程、中程一直延伸到洲際,都改用這種新方法來獲取定型數據。陳能寬帶領摸索出的一整套冷試驗的物理思想、方法、技術途徑直至工作制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實驗方法。從以上不難看出,陳能寬不僅僅是杰出的實驗物理學家,而且還善于帶領隊伍把物理成果轉換成工程成果,把科學技術轉換成戰斗力。 |
相關文章 |
|
我要說兩句 |
|
|
|
|
熱門線路推薦 |
|
|
|
|
|
|
|
聯系我們 |
湖南西部(張家界)中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旅行社許可證號:L-HUN-08017
手機/微信: 13307447877
E-mail: zjjxs@qq.com
地址:湖南張家界市永定區華天城鉑金公寓六樓 |
|
|